小动物活体成像实验步骤通常包括光学标记、构建动物模型和活体动物成像三大部分,以下是详细的实验步骤:
一、光学标记
质粒构建与扩增纯化
制备带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(如luc基因)或编码荧光蛋白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。
对质粒进行扩增和纯化,以获得足够的质粒用于细胞转染。
细胞转染与筛选
选择对数生长期的目标细胞,将细胞接种于培养板中,待细胞融合度达到适宜范围(如80%~90%)后进行转染。
将目标细胞、脂质体转染试剂及足量的质粒载体悬浮液共培养一段时间(如6小时),之后补充新鲜的培养液。也可采用电转染等方式提高转染效率。
转染后,使用抗生素(如G418)进行筛选,直至出现单细胞抗性克隆。
对单一抗性克隆进行传代培养,并使用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系统检测荧光素酶活性,保留荧光值高的细胞克隆继续传代培养。
阳性克隆鉴定
经过多代传代培养后,再次检测荧光素酶活性,保留荧光值维持较高的克隆直至稳定。
荧光素酶活性最高的几个克隆即为阳性克隆,可用于后续的动物模型构建。
二、构建动物模型
细胞准备
将筛选出的阳性克隆细胞进行扩增培养,直至达到足够的数量。
使用适当的细胞悬液(如PBS)将细胞重悬至适宜的浓度。
动物选择与麻醉
选择适宜的实验动物(如小鼠),并根据实验需求选择性别、年龄和体重等。
对实验动物进行麻醉,以确保其在成像过程中保持静止。
细胞接种
根据实验目的选择适当的接种方式(如尾静脉注射、皮下移植、原位移植等)。
将准备好的细胞悬液接种到实验动物的体内,并观察其生长和转移情况。
三、活体动物成像
成像前准备
将实验动物放入成像暗箱平台中,并调整平台的升降以获得合适的视野。
根据成像需求选择合适的激发和发射滤片(对于荧光成像)或注射相应的底物(对于生物发光成像)。
成像操作
对于荧光成像,打开激发光源并拍摄荧光图像。
对于生物发光成像,在注射底物后等待一段时间(如10分钟),然后关闭外界光源并拍摄由实验动物体内发出的光。
将拍摄的背景图与生物发光图像叠加,以清晰地显示实验动物体内光源的位置。
图像分析
使用专业的图像分析软件对拍摄的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。
选定感兴趣的区域进行测量和数据处理,以获得实验数据。
后续处理
根据实验需求对实验动物进行后续处理,如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分析等。
以上步骤可能因实验条件、实验动物和成像技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。在实际操作中,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。同时,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的实验规范和伦理要求。